【善意溝通AI教練】老師依校規處置學生,被家長指責不當管教
【善意溝通AI教練】老師依校規處置學生,被家長指責不當管教 Read More »
2024年8月27日 、9月19日 、9月24日 、10月29日共辦理四場的「修復式司法的宣導課程」
202410法務部矯正署臺中監獄「修復式司法的宣導課程」 Read More »
2024年10月25日全教總與全教會於上周五舉辦113年第1學期「高中教育政策與議題研討會 」,共有近70名來自全台的高中教師參加,報名十分踴躍。
202410全教總與全教會高中教育政策與議題研討會「 輔導管教的有效策略—『善意溝通』」 Read More »
2024年10月26日新庄國小舉辦「3C時代的親子溝通」講座,此次課程旨在協助如何在3C時代與孩子做良好的親子溝通。
202410南投縣新庄國小「3C時代的親子溝通」課程 Read More »
小孩說為什麼要讀書?爸爸跟他說了很多讀書的好處。將來可以賺大錢。可以變得很有學問,工作輕鬆。不會淪落到快餐店打工。 這段對話中,爸爸的語言包含了幾個「4D」元素,我來逐步解析並提供改進建議。 4D檢查:診斷 (Diagnosis):爸爸認為讀書的好處是賺錢、學問高、工作輕鬆,不讀書就會淪落到快餐店打工。這是一種對未來結果的判斷,並不 是基於當前具體情境的觀察。否定 (Denial):爸爸暗示如果不讀書就會有負面的結果,這可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否定,感覺自己的興趣或看法不被重視。應得 (Deserve):爸爸可能認為讀書會「應該」帶來好的結果,像是高收入或輕鬆的工作,這種語言可能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和責任。 要求(Demand):爸爸以讀書未來的好處來施壓,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讓孩子感覺沒有選擇的餘地,變成一種要求,而不是討論或合作。 分析與可能聽到的反應:孩子聽到這些話,可能會有幾種反應:感覺到被說教、壓力大,因為爸爸強調了未來的結果,而忽略了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想法。孩子可能會感到困惑或挫折,因為爸爸的重點放在「將來」的結果,而不是孩子目前為何不想讀書的原因。孩子可能會覺得爸爸認為他不讀書就會「淪落」,這會讓他感到委屈或不被理解。 4C我訊息示範對話:孩子:為什麼我要讀書? 爸爸:你問為什麼要讀書,感覺你好像不是很喜歡讀書,對嗎?(觀察)孩子:對啊,我覺得讀書很無聊,而且學的東西好像用不到。爸爸:我聽到你這樣說,心裡有點擔心,因為我在意的是你將來能夠有更多選擇和自由,不會因為某些機會被限制了。(感受 + 需要)孩子:可是我現在真的看不出讀書有什麼用啊。爸爸:我明白你覺得學校的東西可能不太實用。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一下,看你有沒有什麼感興趣的事情,或是有沒有什麼學科是你覺得學了對自己有幫助的。(請求)孩子:我比較喜歡動手做東西,像修理東西或者製作一些小玩具。爸爸:這聽起來很有意思!我感覺你對動手實作這部分很感興趣。你覺得我們可以找一些相關的課程,讓你在學習中也能結合這些興趣呢?這樣讀書可能不再只是應付考試,而是對你未來的發展更有幫助。(觀察 + 請求)孩子:嗯,這樣感覺還不錯,我會考慮的。 這段對話中,爸爸透過「4C我訊息」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並強調了自己在意的部分,同時也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避免了強制性要求,這樣更容易促進雙方的合作和溝通。
【善意溝通AI教練】家庭篇~小孩問為何要念書?爸爸的回答… Read More »
2024年10月23日下午在溪尾國小舉辦一場針對「妥瑞生之溝通輔導」課程,當天共有教師16名及2位家長共同參與。
202410 溪尾國小舉行「妥瑞生之溝通輔導」課程 Read More »
2024年10月21日為落實法務部積極推動溫暖有感的柔性司法政策,並提升修復式司法促進者之專業能力,俾助修復犯罪造成的傷害,士林地檢署於日前舉辦修復式司法教育訓練。 此次特別邀請「善意溝通修復協會」秘書長呂世駿律師擔任講師,藉由其多年累積的實務經驗,講解如何兼顧在尋求真相、道歉、撫慰、負責與復原等修復式司法的精神與原則下伸張正義,做為修復促進者日後接案之參考。 當中士林地檢黃婉鈺主任觀護人與當日講師呂世駿律師也就前述案例回饋許多寶貴意見。例如黃主任觀護人提醒促進者注意安全問題及處理賠償金的修復程序等,並與呂律師一起帶領全體促進者參與討論、模擬演練,俾助促進者爾後進行修復時一方面讓加害人認知其犯行的影響,而對自身行為直接負責,一方面修復被害人之情感創傷及填補實質損害,實踐修復式正義。 士林地檢的顏迺偉檢察長也出席為在座的修復促進者加油打氣,並表達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無私的付出及貢獻,更勉勵促進者持續精進專業學能,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 最後活動就在促進者與講師及本署觀護人熱烈的意見交流中圓滿結束。
202410 新北市士林地檢署舉辦修復式司法教育訓練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