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老師在調查一個霸凌事件。行為人學生說:「我只是抒發心情,而且講的都是事實,怎麼會是霸凌呢?」老師要怎麼接招呢?
示範一
學生:我只是抒發心情,講的都是事實,怎麼會是霸凌呢?
老師:聽起來你認為自己只是表達心情,並且你覺得所說的話是真實的。我好奇的是,當你說這些話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是因為某些事情讓你感到困擾嗎?
學生:我只是覺得很煩,大家都那樣說,為什麼我不能講?他們只是不願意面對現實而已!
老師:我聽到你說你感到煩躁,因為你在意自己有表達的自由,而且覺得其他人可能在逃避你認為是真實的事情。我也很好奇,你說的這些話,對你來說有什麼特別重要的部分?
學生:我只是想說出我看到的事實,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他們太敏感了,這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老師:你認為他們的反應跟你說的內容無關,是因為他們太過敏感了。我想你是希望可以被理解,並且不想讓別人的情緒成為你表達的阻礙,是這樣嗎?
學生:對啊,我真的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這麼在意我的話,這不是事實嗎?
老師:我理解你很重視自己表達事實的權利,而且希望這些事實能夠被認同和理解。我也在想,或許那些同學有時在聽到這些事時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可能對這些事有不同的解讀。你覺得,有沒有可能我們能找到一種方式,讓你可以自由表達,但同時也能夠避免讓他們感到不安呢?
請加上能夠讓孩子談出更多的事實資訊的問句,再從這些資訊裡面去探索他的感受跟需要。要用中立的,而且用比較輕,低強度的情緒語詞去回應。
ChatGPT 說:好的,我將會加入一些開放式問句,幫助孩子談出更多的事實資訊,同時保持中立和輕柔的情緒語詞,以降低對方的防衛心,並進一步探索他的感受與需要。以下是更新後的對話示範:
學生:我只是抒發心情,講的都是事實,怎麼會是霸凌呢?
老師:嗯,我聽到你覺得自己是在抒發心情,而且講的事情都是真實的。我有點好奇,當時發生了什麼讓你想要說這些話呢?或者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學生:就是有些同學講了一些話,我聽了很煩,他們總是那樣,我只是想說出我自己看到的事實。
老師:原來是這樣。你提到他們總是這樣講,這讓你感覺有點煩。那你還記得當時他們說了什麼嗎?我很想了解更多細節,這樣我能更清楚你當時的心情。
學生:他們就是在瞎說一些事,什麼我怎麼樣怎麼樣,我就回他們說了幾句,結果他們就不高興了。
老師:我明白了,當時你是回應他們說的那些讓你感覺不準確的話。那你還記得你回他們的時候說了些什麼嗎?我想這樣會幫助我更理解你當時的想法和感覺。
學生:我說他們說的不對,而且他們自己才應該看看自己做了些什麼。我也沒罵他們,只是把事情講出來而已。
老師:嗯,我聽到你當時只是想指出他們說的話不準確,並且讓他們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你可能只是想讓事情更清楚一點,而不是真的想讓他們感覺不舒服,是這樣嗎?
學生:對啊,我就是想讓他們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
老師:我明白了。你或許只是希望大家能看到事實,不要誤會彼此,這樣感覺比較公平。那你覺得當時的情況中,什麼是你覺得最重要的部分?是想讓他們理解你的觀點,還是有其他你想要表達的東西?
比較這兩段對話,最大的差異在於問題的引導方式和情緒語詞的強度:
- 問題引導的不同
上段:老師更多地關注於學生當時的感受和需要,並試圖通過提出幾個假設來推動學生思考行為背後的動機,例如「你覺得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讓你表達自己,同時也顧及到他們的感受嗎?」。這裡側重於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並開始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
這段:這裡的老師則更多地聚焦於引出學生當時的具體行為和情境細節,通過開放式的問句讓學生描述發生的事件。
例如,老師問「當時他們說了什麼呢?」和「你還記得你回他們的時候說了些什麼嗎?」這樣的問題,是為了幫助學生回顧當時的事實。
這段對話強調了事實探索,並試圖在學生給出更多細節的過程中引導他反思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情緒語詞的強度
上段:情緒語詞稍微強一些,老師提到「委屈」、「困惑」等較強烈的感受,這些詞語可能會讓學生感受到一種隱含的責備或對立感。
這段:情緒語詞的選擇更加輕柔和中立,使用了像「煩」這樣相對較低強度的情緒詞,讓學生不會覺得情緒被過度解讀或過度放大,減少了防衛的可能性。
老師使用的策略:
事實探索:在這段對話中,老師使用了更多的開放式問句,如「你還記得當時他們說了什麼嗎?」和「你回他們的時候說了什麼?」這類問題,幫助學生回憶和敘述當時發生的具體事實。這種方式避免了直接評判學生的行為,而是通過收集具體事實,讓學生在回顧中自己思考行為的影響。
保持中立和低強度情緒語詞:老師刻意避免使用強烈的情緒詞,保持了輕柔的語氣和情緒詞,像「煩」和「不準確」這類較低強度的詞語,讓學生感到比較輕鬆,不容易激發出防衛心理。
逐步引導:在這段對話中,老師的引導是逐步進行的,先從事實入手,再慢慢深入到學生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直接進入感受和行為反思。這樣的方式讓對話更自然,減少了學生在面對感受與需求時的抗拒情緒。
以下是綜合兩種策略設計出的對話引導過程,從事實澄清逐步引導至感受和需要的同理,並透過低強度情緒語詞和開放式問題,幫助學生將可能的羞恥感轉化為愧疚,讓他有自省的可能性。
- 事實澄清階段:探索具體事件和情境
老師:你剛剛說到,你只是在抒發心情,而且你講的是事實。我想了解一下,當時發生了什麼讓你感覺想要這樣表達呢?能跟我說說具體的情況嗎?
學生:他們總是這樣說我,說我做了些什麼,我聽了很煩,我只是把事實講出來而已。
老師:我理解,你當時感覺很煩,因為他們說了一些讓你不認同的話。當時他們具體是說了什麼呢?我想更清楚地了解那個情境。
學生:他們說我總是遲到,說我在後面講話什麼的,明明很多人都這樣做,為什麼只說我?
老師:聽起來你當時覺得有些不公平,因為好像只有你被提到,而其他人做同樣的事卻沒有被提及。那你當時是怎麼回應他們的呢?你說了些什麼?
學生:我就回他們說,別只盯著我看,你們自己也不怎麼樣,然後就有點激動了。
情感探索階段:慢慢引導感受和需要的覺察
老師:嗯,我聽到你當時的回應可能有點激動,因為你覺得這樣的指責不太公平。我好奇,當你說那些話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被誤解了嗎?
學生:是啊,我覺得他們總是針對我,很不公平。
老師:這樣的話,聽起來你可能感到有些委屈,因為你可能很希望自己能夠被平等對待,而不是被單獨指出,是嗎?
學生:對,我就是覺得不公平,我也想要像別人一樣被對待。
轉化羞恥為愧疚:引導反思和自省
老師:我能理解,當人們覺得被單獨指責的時候,會感到委屈和不安,特別是當我們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什麼的時候。那你有沒有想過,當時你回應他們的話時,有沒有可能其他同學也感覺到有點受傷或不舒服?
學生:他們?我不知道,我只是想讓他們知道他們也有問題。
老師:是的,我明白你想要指出他們的行為。你覺得他們聽到你的話的時候,會不會感覺到有些被攻擊,或者覺得自己被責備了?
學生:也許吧,可能他們覺得我說得太直接了。
老師:聽起來你也不是真的想要傷害他們,只是想讓事情變得公平一些。你覺得如果換一種方式表達,能不能既讓他們知道你的感受,也能避免讓他們覺得受傷呢?
學生:也許我可以說得沒那麼直接,不那麼激動。
同理階段:引導自省和更好的行為選擇
老師:我很欣賞你這樣思考,感覺你也不想讓事情變得對立,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更理解彼此。如果我們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覺得有什麼方式可以讓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同時不讓別人感覺到受傷呢?或許我們可以一起來想一些不同的方式。
學生:嗯,我想我可以用更溫和的語氣,或者試著先聽聽他們的想法,再說我的感覺。
老師:這是個很好的想法,我相信這樣的方式會讓彼此的溝通更順暢。你也會覺得自己有機會表達,而不會讓彼此的情緒變得更對立。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來練習一下這種表達方式。
總結:
在這個引導過程中,老師從事實澄清開始,逐步引導學生分享具體的情境和感受,然後使用開放式問句進一步探索學生的內在情緒和需求。
在情感探索過程中,老師使用了低強度的情緒語詞,避免讓學生感到被指責,並通過中立的提問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他人可能的感受。
最後,透過輕柔的語氣和提問,老師將學生的羞恥感轉化為愧疚感,並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讓他逐漸產生自省的可能性,並激發他思考更加建設性的行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