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善意溝通AI教練】老師在調查霸淩事件,行為人….

案例﹕老師在調查一個霸凌事件。行為人學生說:「我只是抒發心情,而且講的都是事實,怎麼會是霸凌呢?」老師要怎麼接招呢? 示範一學生:我只是抒發心情,講的都是事實,怎麼會是霸凌呢?老師:聽起來你認為自己只是表達心情,並且你覺得所說的話是真實的。我好奇的是,當你說這些話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是因為某些事情讓你感到困擾嗎?學生:我只是覺得很煩,大家都那樣說,為什麼我不能講?他們只是不願意面對現實而已!老師:我聽到你說你感到煩躁,因為你在意自己有表達的自由,而且覺得其他人可能在逃避你認為是真實的事情。我也很好奇,你說的這些話,對你來說有什麼特別重要的部分?學生:我只是想說出我看到的事實,這也沒什麼好討論的。他們太敏感了,這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老師:你認為他們的反應跟你說的內容無關,是因為他們太過敏感了。我想你是希望可以被理解,並且不想讓別人的情緒成為你表達的阻礙,是這樣嗎?學生:對啊,我真的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這麼在意我的話,這不是事實嗎?老師:我理解你很重視自己表達事實的權利,而且希望這些事實能夠被認同和理解。我也在想,或許那些同學有時在聽到這些事時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可能對這些事有不同的解讀。你覺得,有沒有可能我們能找到一種方式,讓你可以自由表達,但同時也能夠避免讓他們感到不安呢? 請加上能夠讓孩子談出更多的事實資訊的問句,再從這些資訊裡面去探索他的感受跟需要。要用中立的,而且用比較輕,低強度的情緒語詞去回應。ChatGPT 說:好的,我將會加入一些開放式問句,幫助孩子談出更多的事實資訊,同時保持中立和輕柔的情緒語詞,以降低對方的防衛心,並進一步探索他的感受與需要。以下是更新後的對話示範: 學生:我只是抒發心情,講的都是事實,怎麼會是霸凌呢?老師:嗯,我聽到你覺得自己是在抒發心情,而且講的事情都是真實的。我有點好奇,當時發生了什麼讓你想要說這些話呢?或者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學生:就是有些同學講了一些話,我聽了很煩,他們總是那樣,我只是想說出我自己看到的事實。老師:原來是這樣。你提到他們總是這樣講,這讓你感覺有點煩。那你還記得當時他們說了什麼嗎?我很想了解更多細節,這樣我能更清楚你當時的心情。學生:他們就是在瞎說一些事,什麼我怎麼樣怎麼樣,我就回他們說了幾句,結果他們就不高興了。老師:我明白了,當時你是回應他們說的那些讓你感覺不準確的話。那你還記得你回他們的時候說了些什麼嗎?我想這樣會幫助我更理解你當時的想法和感覺。學生:我說他們說的不對,而且他們自己才應該看看自己做了些什麼。我也沒罵他們,只是把事情講出來而已。老師:嗯,我聽到你當時只是想指出他們說的話不準確,並且讓他們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你可能只是想讓事情更清楚一點,而不是真的想讓他們感覺不舒服,是這樣嗎?學生:對啊,我就是想讓他們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老師:我明白了。你或許只是希望大家能看到事實,不要誤會彼此,這樣感覺比較公平。那你覺得當時的情況中,什麼是你覺得最重要的部分?是想讓他們理解你的觀點,還是有其他你想要表達的東西? 比較這兩段對話,最大的差異在於問題的引導方式和情緒語詞的強度: 以下是綜合兩種策略設計出的對話引導過程,從事實澄清逐步引導至感受和需要的同理,並透過低強度情緒語詞和開放式問題,幫助學生將可能的羞恥感轉化為愧疚,讓他有自省的可能性。 總結:在這個引導過程中,老師從事實澄清開始,逐步引導學生分享具體的情境和感受,然後使用開放式問句進一步探索學生的內在情緒和需求。在情感探索過程中,老師使用了低強度的情緒語詞,避免讓學生感到被指責,並通過中立的提問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他人可能的感受。 最後,透過輕柔的語氣和提問,老師將學生的羞恥感轉化為愧疚感,並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讓他逐漸產生自省的可能性,並激發他思考更加建設性的行為選擇。

【善意溝通AI教練】老師在調查霸淩事件,行為人…. Read More »

【善意溝通AI教練】家庭篇~小孩問為何要念書?爸爸的回答…

小孩說為什麼要讀書?爸爸跟他說了很多讀書的好處。將來可以賺大錢。可以變得很有學問,工作輕鬆。不會淪落到快餐店打工。 這段對話中,爸爸的語言包含了幾個「4D」元素,我來逐步解析並提供改進建議。 4D檢查:診斷 (Diagnosis):爸爸認為讀書的好處是賺錢、學問高、工作輕鬆,不讀書就會淪落到快餐店打工。這是一種對未來結果的判斷,並不 是基於當前具體情境的觀察。否定 (Denial):爸爸暗示如果不讀書就會有負面的結果,這可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否定,感覺自己的興趣或看法不被重視。應得 (Deserve):爸爸可能認為讀書會「應該」帶來好的結果,像是高收入或輕鬆的工作,這種語言可能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和責任。 要求(Demand):爸爸以讀書未來的好處來施壓,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讓孩子感覺沒有選擇的餘地,變成一種要求,而不是討論或合作。 分析與可能聽到的反應:孩子聽到這些話,可能會有幾種反應:感覺到被說教、壓力大,因為爸爸強調了未來的結果,而忽略了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想法。孩子可能會感到困惑或挫折,因為爸爸的重點放在「將來」的結果,而不是孩子目前為何不想讀書的原因。孩子可能會覺得爸爸認為他不讀書就會「淪落」,這會讓他感到委屈或不被理解。 4C我訊息示範對話:孩子:為什麼我要讀書? 爸爸:你問為什麼要讀書,感覺你好像不是很喜歡讀書,對嗎?(觀察)孩子:對啊,我覺得讀書很無聊,而且學的東西好像用不到。爸爸:我聽到你這樣說,心裡有點擔心,因為我在意的是你將來能夠有更多選擇和自由,不會因為某些機會被限制了。(感受 + 需要)孩子:可是我現在真的看不出讀書有什麼用啊。爸爸:我明白你覺得學校的東西可能不太實用。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一下,看你有沒有什麼感興趣的事情,或是有沒有什麼學科是你覺得學了對自己有幫助的。(請求)孩子:我比較喜歡動手做東西,像修理東西或者製作一些小玩具。爸爸:這聽起來很有意思!我感覺你對動手實作這部分很感興趣。你覺得我們可以找一些相關的課程,讓你在學習中也能結合這些興趣呢?這樣讀書可能不再只是應付考試,而是對你未來的發展更有幫助。(觀察 + 請求)孩子:嗯,這樣感覺還不錯,我會考慮的。 這段對話中,爸爸透過「4C我訊息」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並強調了自己在意的部分,同時也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避免了強制性要求,這樣更容易促進雙方的合作和溝通。

【善意溝通AI教練】家庭篇~小孩問為何要念書?爸爸的回答… Read More »

202410 新北市士林地檢署舉辦修復式司法教育訓練

2024年10月21日為落實法務部積極推動溫暖有感的柔性司法政策,並提升修復式司法促進者之專業能力,俾助修復犯罪造成的傷害,士林地檢署於日前舉辦修復式司法教育訓練。 此次特別邀請「善意溝通修復協會」秘書長呂世駿律師擔任講師,藉由其多年累積的實務經驗,講解如何兼顧在尋求真相、道歉、撫慰、負責與復原等修復式司法的精神與原則下伸張正義,做為修復促進者日後接案之參考。 當中士林地檢黃婉鈺主任觀護人與當日講師呂世駿律師也就前述案例回饋許多寶貴意見。例如黃主任觀護人提醒促進者注意安全問題及處理賠償金的修復程序等,並與呂律師一起帶領全體促進者參與討論、模擬演練,俾助促進者爾後進行修復時一方面讓加害人認知其犯行的影響,而對自身行為直接負責,一方面修復被害人之情感創傷及填補實質損害,實踐修復式正義。 士林地檢的顏迺偉檢察長也出席為在座的修復促進者加油打氣,並表達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無私的付出及貢獻,更勉勵促進者持續精進專業學能,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 最後活動就在促進者與講師及本署觀護人熱烈的意見交流中圓滿結束。

202410 新北市士林地檢署舉辦修復式司法教育訓練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