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博士說:
-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 別人對我所做的事,只是他們所知為了滿足自己需要的最好方式
- 傷害別人的行為,本質上是以悲劇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善意溝通建議我們「要把人與行為分開看待」,對方是做了一個不符合我(或社會)期待的行為的人(所謂壞或錯誤行為),而不是一個壞人∕壞學生。由於「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故最重要的是能不判斷,開放地探索、去看見、去了解他背後的好理由是什麼?也就是對他而言,他想要滿足什麼需要?
這裡講的需要是與策略(方法)不同,源自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需要是人類生命成長的要素,對個人而言,需要是都是個人的好理由。我們就會就看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需要」,如尊重、平等、自主、關心、接納、歸屬….等,我們的心情便比較能平靜地看待這件事情,也比較能找出解決的方式。下圖列出一些常見的需要:
善意溝通(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同理心訓練。盧森堡博士把複雜的心理學,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4個元素作為了解自己跟同理他人的核心結構,讓我們更容易學習。鄭若瑟醫師進一步設計了4則運用的心法(4 Keys),幫助我們輕鬆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