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教育調我們跟孩子講正向的語言,多鼓勵,可是為什麼有時候鼓勵的話沒有用?怎麼樣做才有用呢?
東方人傳統上情感很壓抑,對孩子都是多指正,多批評,多責難,所謂恨鐵不成鋼。許多研究這一種教育方式很容易擦槍走火,成為語言暴力,反而讓孩子痛苦一生。現代許多心理學家建議父母多說正向,鼓勵的話,讓孩子記憶一輩子,成為他們的正能量。這些話如:
- 我很高興成為你的爸爸、媽媽
- 我相信你
- 沒有了你,這個家就不再完整
- 你讓我每天都為你感到好驕傲
- 和你在一起的日子,都讓我很快樂
- 你想做什麼樣的決定,我都支持
- 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
- 我永遠愛你……..
不過有時候父母或老師覺得這些話沒有用,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有些孩子覺得大人在講「幹話」,讓父母老師很挫折。
其實「經驗」才是讓我們建立長期記憶的重要元素,我們吃過的好食物,去過的好風景,某一次重要的生日,第一次跟心儀很久的人約會,抱著初生的孩子,某一部感人電影的台詞,被大人誤會處罰等等,因為有強烈「感受」,所以會記得特別深刻,伴隨好的情情緒或壞的情緒的事件,都會讓我們記得一輩子。Yang & Wang 兩位腦神經科學家2017年一篇回顧整理新近科學研究的論文發現,負責情緒調控的杏仁核,跟負責記憶處理的海馬迴常是一起協同工作的,可以找到二者間有許多連結的神經路徑,故情緒常與記憶連在一起,情緒是記憶的催化劑,杏仁核也可以調控海馬迴的神經可塑性。
科學上有名“習得無望感”的實驗,讓老鼠站在水面上一條電線上,給予電撃,它逃就會淹死,不逃一直被電,處在焦慮痛苦卻又不能脫逃的困境。最後它動也不動,即使不電了,也放棄任何脫困的嚐試。這些“習得無望感”的老鼠,腦中杏仁核與海馬迴之間的連結是被壓抑的。相反的,當活化這連結,會讓老鼠產生希望,願意再嚐試脫困。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與某些人能不怕挫折,能抗壓的心境類似。而同時研究發現,兒時負面經驗(ACE),造成孩子杏仁核功能不佳或萎縮。
所以講這些正向話的時候,要在你自己與孩子處可以對應的心情才有用。也就是要營造孩子的好心情,讓他的杏仁核能量滿滿,與海馬迴一起和諧地運作。否則容易流為口頭禪,有口無心,孩子記得的是父母在敷衍我,安慰我,不會產生力量與好的記憶。所以重點是給孩子留下什麼《經驗》,讓那句話在一個經驗當中,成為詮釋這個經驗的結晶,就有力量。
*參考論文:Yang Y & Wang J: From Structure to Behavior in Basolateral Amygdala-Hippocampus Circuits. Front Neural Circuits: 11:86,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