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112CRE成果研討會-其他應用

善意溝通協同教學對治療性溝通技巧之學習遷移效應 分享人 中山醫學大學 石芬芬講師 本研究將設計思維與善意溝通納入護理教育,透過模擬情境與協同教學,探討其對學生同理心與溝通技巧的影響。結果顯示,不論創新或傳統學習框架,臨床實習後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自信皆顯著提升,且能更準確辨識不當語言類型。研究強調,善意溝通須在實務中漸進養成,透過「先談心情,再講事情」的練習,深化護理專業態度與臨床應用。 運用溝通卡增進同儕正向關係─社區居住慢飛青年之應用 分享人 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劉慧貞教保副組長 本活動透過溝通圖卡,幫助智能青年理解各種感受與需求,並學習運用圖卡表達內心想法。透過實際應用,支持他們溝通與表達,進而促進同儕間的理解與正向關係。同時,工作人員能透過圖卡探索行為背後的原因,提供更適切的支持與引導。 希望你懂我─機構慢飛青年之應用 分享人 香園紀念教養院 鄧秀蓉 戴庭蓁 老師 機構自110年起導入「善意溝通」,幫助心智障礙者表達內心感受與需求。初期透過晨會逐步認識感受卡,如開心、憤怒等,並透過舉例與練習強化理解。針對認知困難者,工作人員會觀察其情緒,提供合適的感受卡與需要卡,引導其表達並適時協助。經過兩年循序漸進的練習,服務對象逐漸能清楚表達自身感受,工作人員也更能理解其內心需求。 回主索引頁

112CRE成果研討會-其他應用 Read More »

112CRE成果研討會-班級經營

感講夥伴學校:以善意溝通推動班級經營 分享人 JUST FEEL 感講 張雪怡 鄺治中(研究與開發部項目主任) JUST FEEL 感講透過「善意溝通」與「社交情緒教育」設計班級經營課與學生活動,提升學生安全感與歸屬感,促進人際關係。課程以「小組建立」進程規劃,透過分享與互動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與協作技巧,並設計教學工具與簡報,方便教師運用。活動強調「體驗教育」,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習與內化人際互動能力,建立更有同理心的校園文化。 化論斷為自我傾聽 分享人 台中市上石國小 林怡如老師 透過提問練習,幫助學生在壓力下跳脫慣性思維,探索內在感受與需求。同時,透過對話訓練專注傾聽,學習摘要並反饋對方的感受與需求,培養深度傾聽能力,促進有效溝通與人際理解。 告狀裡的善意溝通-親師互動 分享人 台南市民德國中 金梅仙老師 導師可透過善意溝通將「告狀」轉為有效對話:將「人」與「事」分開,專注於行為;運用「我訊息」,表達自身感受與需求;導師適時示弱,建立理解與信任;引導學生將告狀轉為請求,培養正向溝通能力。 回主索引頁

112CRE成果研討會-班級經營 Read More »

112CRE成果研討會-課程設計

推動善意溝通修復教育的挑戰與心得 分享人 台中市大甲國中 紀勝涵主任 大甲國中自2012年起引入修復式正義(RJ),結合非暴力溝通(NVC)於2016年進一步應用於學生衝突處理,發展出修復模式。然而,修復精神是否能融入課程?對話模式是否適用所有情境?教師應依循模式,還是建立新思維?這些都是教育現場值得深思的議題。 溝通的真善美─性平教育 分享人 台中市何厝國小 黃雅惠主任 本教學設計結合國語文與性別平等教育,培養學生合宜表達情感的能力,透過繪本導讀、口語表達與書信書寫,學習善意溝通。情感表達需適切且具技巧性,本設計提供清晰規準,讓學生練習有效溝通,提升人際互動能力,並落實核心素養「溝通互動」。 從動畫中學習同理心:善意溝通魔法學校 分享人 JUST FEEL 感講 陳煦璇 盧卓欣 (研究與開發部項目主任) 香港JUST FEEL 感講機構致力於小學推廣善意溝通與社交情緒教育,透過三年全校計劃支援教師與家長,轉化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文化。課程融入善意溝通與社交情緒教育理論,以故事、遊戲等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同理心與表達技巧,並透過環境佈置營造同理心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的社交情緒能力,實踐「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理念。 回主索引頁

112CRE成果研討會-課程設計 Read More »

113CRE成果研討會實務研討-班級經營與其他應用

建立五年級初次同班卻又彼此不對盤的學生使用善意溝通對話與看見彼此成為好朋友的需求 分享人 新竹縣中正國小 朱銘厚老師 透過善意溝通與遊戲活動,成功化解H與I的衝突,讓兩人成為彼此的夥伴,而非對立競爭者。從遊戲中觀察他們的個性差異,引導他們理解彼此的特點與感受,進而建立安全對話機制,透過書寫與對話深化理解。過程中,H體悟到自己忽略朋友感受,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最終,他們自願和解,找到彼此接受的友好表達方式。這個歷程不僅修補了關係,也讓他們學會互相支持,成為班級正向力量。 我們是歡樂一家人 分享人 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周晏如教保員 瑪利亞社福基金會社區居住中心為成年身心障礙者提供居住服務,協助他們融入社區生活。以6人為一家的模式,並由教保員陪同,支持日常生活與就業穩定。面對住民的語言與情緒表達挑戰,透過善意溝通四元素與圖卡應用,幫助他們理解與表達感受,減少衝突,增進互動品質,營造更和諧的居住環境。 回主索引頁

113CRE成果研討會實務研討-班級經營與其他應用 Read More »

113CRE成果研討會實務研討-課程設計

好人卡,好! 分享人 丁國翔 兼課教師 音樂不僅是情感的表達,更能引導我們探索情緒與生命價值。透過多元智能與社會情緒學習(SEL),學生可培養自我覺察、人際技巧與負責任的決策力。音樂體驗能豐富內在生命,並透過「好人卡」活動促進內省與社會覺察。教師可鼓勵學生正視並表達情緒,運用靈修六原則作為班級管理準則,讓哲思教育落實於行動,實踐知行合一,成為更好的自己。 發現美的眼睛 分享人 台中市上石國小 林怡如老師 透過南一版五上《做人做事做長久》,學生學習觀察與推論人物特質,並區分「觀察」與「評論」。他們將以「從○○身上學到的事」為題,描述同學的行為與對話,並分享啟發。此活動幫助五年級新班級建立安全感與親密感,透過相互觀察與回饋,增進班級情誼。延伸活動則鼓勵學生製作表揚獎狀,向家人表達欣賞與感謝,進一步深化人際連結與正向價值觀。 先行不聽 分享人 花蓮縣宜昌國中 藍惠寧老師 「先行不聽」是學生創造的幽默記憶點,剛好對應善意溝通的四句心法。我在111學年利用每週一節校訂課程,設計10節課,以四大心法為核心,幫助學生理解並實踐善意溝通。本次分享將介紹課程設計、實施成效及學生反應,並提出未來改進建議,期望讓善意溝通成為學生日常互動的一部分。 《回應與討論》 回主索引頁

113CRE成果研討會實務研討-課程設計 Read More »